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名单于近日公布。经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和奖励委员会审核通过,省2011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协同创新团队的负责人,陈晓红教授统筹编著的著作《“两型社会”建设评价理论与实践》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主要成员有:游达明教授、任胜钢教授、李大元副教授等)。这是我校获得的历史上第一个一等奖,也是我省历史上的第一个,实现了零的突破。
陈晓红教授统筹编著的《“两型社会”建设评价理论与实践》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研究”(10JZD0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书科学界定了“两型社会”的内涵,围绕“两型社会”的三个关键领域构建了专项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科学实用的建设建议,对我国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理论价值。该书相关的研究成果先后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大批高质量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在教育部《专家建议》和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上发表,并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的重要批示。教育部简报专题报道了由陈晓红教授领衔的“两型社会”建设研究的做法与成效,研究成果也引起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内参等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报道,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同时该书的成果为我国政府、园区、企业的两型化管理决策实践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对引导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工程建设等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该奖项系教育部为每三年评选一次,设著作奖、论文奖、研究报告奖、普及奖。评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重要内容,是教育部为表彰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而设立,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锻造精品,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目前为止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最高科研奖项,代表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最高水平。
(责任编辑:科研管理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