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ome
首页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履职尽责、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2024-03-11 浏览次数: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京隆重开幕。迎着浩荡春风,来自34个界别的21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肩负亿万人民的殷切期待,齐聚首都共商国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湘江实验室主任、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中南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陈晓红履职尽责,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重大科技项目、数智赋能、思政教育创新、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数据资产市场定价机制、科技体制改革、算力经济等议题积极建言献策,并接受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央广网、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营报、湖南政协云等主流媒体专访报道。



陈晓红委员——重大项目加快实施

经济日报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产业化目标,布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我院名誉院长陈晓红说。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我国科技财政支出从8327亿元增长到10567亿元,年均增长6.4%。“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财政的有力保障下,2023年我国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形成,大科学装置加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芯片自主可控等领域创新成果相继涌现。”陈晓红委员说,比如,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商业首飞、超导量子计算刷新世界纪录、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绘制完成、新款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成功研制等,推动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大幅跃升。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加快实施意义重大。”陈晓红委员表示,首先,可以助推我国在全球竞争新格局中,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其次,可以通过项目汇聚人才,加快成果转化,实现研究成果从“书房”走进“厂房”、从“书架”走向“货架”,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协同攻关,及时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再次,可以加快推动更新更好更便捷的科技成果、产品进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提高生活品质,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群众幸福感。

这些年,陈晓红委员带领团队致力于数字经济下智慧社会的建设与治理研究。“通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攻关,我们深刻体会到做科研既要‘顶天’,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努力挺进科技创新最前沿;也要‘立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陈晓红委员表示,未来将继续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作出更大贡献。



陈晓红委员:统筹数字化、绿色化关系,助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

科技日报

数字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生态环境治理方式。当前数字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数智赋能目标路径效果不明、数智技术融合应用不深、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不强、数据底层算法及标准不统一、数据安全保障能力不足、全球数智治理协作不畅等难点问题。亟须进一步统筹好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关系,充分释放数智赋能效应。

我建议,一是明确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关键举措和技术路线,优化“流程化”管理模式,重视“精准化”实效评估,进一步强化数智技术赋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培养具备数智技能与跨领域交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构建多维智能感知的监测网络体系,推进数智技术嵌入生态治理全过程,拓展数字技术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应用场景;三是完善数据管理,构建生态环境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国家生态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重点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采集、传输交换、应用支撑、数据质量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建立生态数据共享机制,探索将生态环境数据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四是探索建立全球能源环境协同治理的合作交流平台,鼓励以数字化绿色化“双化协同”的技术、机制、平台合作推动能源环境数智治理的国际协作。



2024听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陈晓红:大力实施文化科技深度融合行动

央广网

在向2024年全国两会提交的提案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中南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陈晓红着重关注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

陈晓红表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不断加快,必须大力实施文化科技深度融合行动,加快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与新一代数智技术融合创新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当前,我国对文化科技融合的统筹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但还存在沟通协调不足不畅、分散化同质化发展较突出等问题。”陈晓红表示,如关键核心技术需加快突破、法律及知识产权保护相对滞后、融资难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如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陈晓红提出了几点建议。

实施文化科技创新统筹行动。制定国家文化科技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对区域间产业集群规划的协调,指导地方结合自身特色,积极构建复合型网状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发展壮大现代文化产业集团,构建完整的文化科技产业链。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行动。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有基础和优势的省份,设立文化科技融合方面的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加快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元宇宙、区块链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统筹推进算力、算法、算据、算网一体化建设,高度重视大力研发绿色印刷、新型影院系统、沉浸式体验平台等高端数字文化装备。

实施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升级行动。探索出台《文化科技产业促进法》,提升文化科技融合的法律保障力度。

实施金融服务提质行动。设立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专项投资基金,助推文化产业持续向高科技领域转型。



陈晓红委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中国教育报

“当前,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亟待提升‘第二个结合’的思政教育协同效应。”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中南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陈晓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帮助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高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陈晓红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当前国家层面尚未设立指导机构,对高校应当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也未进行统一,不少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未纳入思政课程体系,缺少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机深度融合。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材的时代性不强。当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名称不一、教材不一,其中大部分高校使用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文化概论》,主要内容以传统文化为主,仅少量涉及社会主义新文化,“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此外,“大思政”效应彰显不够。当前,不少高校虽都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通识性课程,但一个学期、32学时的教学安排无法讲清讲深讲活包罗万象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少高校的教学方式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读原著、学原文、悟理想人格的少,把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不多,缺乏与思政教育的联动。

“把加强和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建设摆在思政课建设的突出位置,把依托高水平教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主阵地,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她建议,在教育部教指委中加快成立“中国文化教育指导委员会”,并新增中国文化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或在相关教指委和基地中增加相应职责,以强化统筹指导;国家层面制定出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的指导性意见,在领导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方面与思政课同要求、同部署、同落实。

陈晓红建议,将不同名称的传统文化课程统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必修课,并把该门课程归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体系,把相关教材列为马工程教材,集合各领域优秀专家高质量编写教材,统筹做好教材的出版和推广使用工作。与时俱进加快推进教材体系更新,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她还建议,倡导高校分多学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增加课程学时,帮助学生更好消化吸收,构建起文化自信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的体制机制。通过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建设大格局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高校探索形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特色品牌活动,不断创新德育、美育等方式方法,积极实施文化志愿服务、文化传承项目等。



陈晓红委员:完善数据资产市场定价机制

中国科学报

“我国数据资产市场定价仍存在资产管理体系亟待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有待明确、资产开发效率仍需提高等问题。”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中南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陈晓红建议完善数据资产市场定价机制。

陈晓红认为,当前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算力的总规模以及数字经济规模均居世界第二,为充分释放数据资产价值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我国在数据资产定价领域仍有不足,亟需构建数据资产市场规范、统一的定价和管理机制,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问题而言,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导致各省市间数据资产流动性不足;缺乏多主体关联的数据资产信息共享平台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数据特有的成本计量特性导致难以确定数据资产自有价值;数据资产交易具有较高的场景依赖性,传统价格理论尚未考虑场景因素等。

“目前大量数据无法有效流动与应用,数据资产存量的价值挖掘利用缺乏高效技术手段、大规模应用路径,导致数据开采过程中频现源数据更改、数据意义含糊等问题。同时部分数据资产管理停留在集成和存储上,数据业务化应用少,数据开发效率较低、活力不足。”陈晓红说。

为此,她建议构建数据资产市场定价全链条政策闭环,打通定价前后关键节点;围绕数据资源化、资产化制定数据资产估值与定价策略,定制化开发模型算法,实现买卖双方在收益方面的分成与定价;建立数据资产定价交易标准体系;依循数据资产的“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三级数据价值实现机制与数据资产交易市场分级机制,探索不同层级下数据资产定价模式。

陈晓红建议,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多样化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鼓励数商、数据交易所等主体促进数据资产、开发技术、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满足各行业需求,推动数据资产有序定价;推动各省市数据资产管理平台统一建设,搭建政府、市场、企业联动的数据资产共享平台,推动全国数据资产管理一盘棋。



代表委员问计改革丨陈晓红:以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

中国经济时报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对科技体制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改革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科技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提升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科技体制改革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促进科技创新赋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持续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四梁八柱”基本确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多点突破,创新潜能不断释放,创新体系效能不断提升,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由2012年的世界第3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10位。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目前,科技创新资源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从全球范围看,大国科技博弈形势严峻,新形势对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需进一步加大改革攻坚力度。


新形势下我国科技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创新态势相对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和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要求还有差距,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仍面临体制机制性障碍。

一是科技创新统筹协调能力有待持续提升。部门间、央地间、区域间的科技“多张皮”问题仍一定程度地存在,一些关键性改革、重大政策制度迫切需要强力的统筹协同。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使命迫切需要建立更加强有力的“大科技”领导体制,更加充分发挥好党和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二是科技创新资源还有待一体化高效配置。目前,对科研经费、项目、机构、基地、设施、人才、数据等创新资源的协同规划、相互衔接还不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没有完全做到“全国一盘棋”;传统的“科研项目导向”资源配置模式没有根本改变,一些边缘学科、冷门学科仍缺乏稳定支持,部分科研人员收入结构中基本工资收入仍显偏低,地方、企业、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的积极性仍需持续提高。各级科技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还存在不足。

三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不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职责定位和使命还需进一步明晰,“招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国家科研机构和人才团队还不够;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资源和产业发展上甚至存在互为竞争对手的现象。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渠道不畅,缺少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

四是部分改革领域推进不到位且容错免责机制不健全。在一些评价评审过程中,把论文发表期刊、影响因子、被引用次数等量化指标作为主要评定依据的习惯仍未破除。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由于勤勉尽责具体标准仍不完善,导致一些单位存在较多顾虑。科研人员与审计人员之间尚未建立对话辩论的机制,科研单位因对尺度不一的审计检查心存顾虑,而对改革举措落实畏首畏尾。


做好改革文章有力推进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对科技体制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改革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科技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提升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新形势下,必须聚焦“四个面向”,突出问题导向,瞄准痛点难点,以“钉钉子”的精神推进落实改革任务。

第一,增强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意识。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要树牢合作、协商和参与的科技治理理念,把创新系统视为一个整体,突出科技创新治理,积极引入并推动不同的科技创新主体共同参与和治理,打造协同创新的开放格局,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实现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参与各方长期共赢,形成差异化、精准化、多面向的治理模式,推动科技创新相关制度体系和治理过程逐步实现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和文明化,促进科技创新效用达到最大化。

第二,强化科技统筹与多部门协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政府科技管理体制的完善,在许多场合的讲话中予以了论述。他指出,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要做好“‘三个分工’和‘一个加强’”。“三个分工”即政府和市场的分工、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功能性分工、中央和地方的分工,“一个加强”即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当前,要立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进一步构建更加全面、科学的科技统筹机制,负责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战略规划、重大任务等方面的决策部署,做好部门间、央地间协调分工,形成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科技创新领导机制。如在算力管理方面,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政府部门来协调推进全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算力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做好算力调度和安全监管。在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方面,制定国家文化科技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对区域间产业集群规划的协调,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开、统一、开放的文化科技连接、管理平台。

第三,优化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强化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加强科技项目与科研机构、平台基地、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的统筹规划,明确中央和地方科技投入事权的划分,加强中央对地方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指导和统筹。健全科技投入和项目形成机制,推动稳定性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强化中央财政的引导作用,完善中央、地方、企业、社会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完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问题凝练机制。如在促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方面,响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迫切需要聚焦国家最需要、最有优势的领域,打造一批成熟的行业大模型,实现AI赋能产业焕新,积极在长沙等地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第四,推进科技评价改革落实落地。关于科技成果评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关于科技项目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评价制度要符合科研活动规律,对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要分类评价,并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分类评审机制,在评价活动中持续突出国家目标导向的主导地位。对纯基础和冷门学科延长评价考核周期,实行5年以上的长周期评价。强化用人单位评价主体责任,发挥好各单位学术委员会、同行、利益相关方作用,细化分类机制,丰富评价维度,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使科研人员从项目、经费的微观管理中彻底脱离。

第五,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为此,要持续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市场导向和资源整合优势,探索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链长制”。形成完善的创新联合体工作机制,聚焦重点领域组建一批企业牵头、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标体系,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的重要发源地。

第六,完善改革容错和正面激励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论述了创新环境的营造,在创新氛围上既主张鼓励勇于创新,“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又强调包容创新、宽容失败。在市场秩序上强调“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等。为此,要进一步划清“可容”与“不容”的边界,明晰改革失误免责条件,保护勤勉尽责、出于公心、未谋私利的改革干部,鼓励大胆先行先试,同时建立健全推进改革的激励和奖惩机制,营造“鼓励改革、宽容失误”的良好氛围。



两会建言丨全国政协委员陈晓红:建议健全算力网服务生态体系 激发算力经济新动能

中国经营报

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推进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健全算力网体系建设,将更好地发挥算力对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时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湘江实验室主任、中南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陈晓红再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提交了《健全算力网服务生态体系 激发算力经济新动能的提案》,为我国算力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陈晓红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进一步打造供给高效化、调度机制化、运营智能化的国产算力服务生态圈,创新“算数能”一体化服务模式,是下一阶段算力网体系建设并带动算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因此,她建议建立政府算力管理部门,保障全国算力统一纳管;支持成立算力运营机构,实施全国算力融合调度;构建国产算力生态圈,推动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算数能”一体化服务模式,激发算力消费新活力。


算力资源分散不均、重建设轻运营

算力是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算力网是对算力进行高效、灵活调度和管理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通过算力网络的接入,企业可以享受“一点接入、即取即用”的社会级服务,实现像用电用水一样使用算力。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先后出台了《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对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进行了总体部署和路径规划。

同时,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纷纷推出相关方案和措施支持算力的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数据中心算力总规模达到197 EFLOPS,位居世界第二。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地启动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算网调度平台、移动云智能算力调度平台、贵阳市数字经济公共服务平台等10余个算力调度平台陆续发布,算力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但陈晓红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国在算力网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算力资源分散不均,行业、地区和部门隔离现象严重,整合协调难度大;二是重建设轻运营,算力调度平台渗透率不高;三是国产智算软硬件生态体系不健全,国产替代步伐缓慢;四是算力服务模式较为单一,算力普惠消费水平不高等。

“因此,进一步打造供给高效化、调度机制化、运营智能化的国产算力服务生态圈,创新‘算数能’一体化服务模式,是下一阶段算力网体系建设并带动算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陈晓红表示。

据了解,就优化算力设施建设布局,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等六部门发布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按照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布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节点面向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有序建设算力设施;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节点推进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同时,着力提升算力设施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


建议构建国产算力生态圈、创新“算数能”一体化服务模式

为健全算力网服务生态体系建设,激发算力经济发展动能,陈晓红提出了四方面具体建议:

一是建立政府算力管理部门,保障全国算力统一纳管。她建议,成立政府算力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协调推进全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算力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对全国算力中心建设全生命周期监管,保障提供各算力中心的互联互通与算力调度,同时对各算力中心在线监测和跟踪管理,对其规模体量、能效状况、碳排放等开展综合评估。

二是支持成立算力运营机构,实施全国算力融合调度。她认为,应培育专门算力运营机构,加强算力与网络在运行、管理及维护的全环节服务和运营管理;建立统一度量、统一计费、统一交易、统一结算的标准体系和算网协同运营机制,打造供给高效化、调度机制化、运营智能化的算力服务新生态;建立区域算力的创新交易体系,提供区域间算力集中竞价交易平台,提高不同地区算力市场的效率与公平性。

三是构建国产算力生态圈,推动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她建议陆续布局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如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鹏城实验室、之江实验室、湘江实验室等,持续支持算网融合、存算一体等领域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她还建议将算力网科学装置纳入国家大科学装置的专项计划,促进算力网软硬件原始创新与自主产品发布。支持建设国产算力统一生态,制定统一产品认定标准,做到技术共创共享、软硬件统一适配和多场景应用落地。

四是创新“算数能”一体化服务模式,激发算力消费新活力。她建议建立“算力、数据、能源”一体化服务机制,提供多元异构算力精准匹配、跨地区跨行业多源数据共享与绿色能源算力优先供给的三元协同服务模式;构建符合能源调控机制的算力差异化动态租赁收费策略,鼓励行业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使用绿色低碳算力资源;建立“绿色算力券”等形式的算力服务补贴模式,鼓励算力中心通过能源回收利用体系提供绿色算力;建立“算力、算据、算法、算网”一体的智算中心,通过为重点产业提供定制化算法服务能力,实现算力的高效使用,形成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多元化的算力服务解决方案。


作为连任全国政协委员,近几年陈晓红一直在关注国家算力服务能力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为强化多样性算力服务建设,陈晓红曾在提案中建议,夯实算力底座,有序推进多样性算力服务能力建设;坚持创新驱动,发挥高能级科研平台攻关优势;完善标准体系,健全算力评价及服务管理机制;坚持合作共赢,建立高效协同的多样算力产业供应链。

据了解,作为湖南首个揭牌的省级实验室,建设湘江实验室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谋划,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科技部署。湘江实验室是湖南省强化“四算一体”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以对标国家实验室和服务湖南省重点产业发展为目标,围绕算力、算法、算据、算网等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核心要素开展研究,不断集聚优秀科技力量、高端人才与创新资源。

湘江实验室立足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全球,目标是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原创理论研究中心、关键技术创新高地、产业赋能基地,现已形成由40位院士领衔、团队PI负责、层次分明的顶尖科研团队。目前,实验室与国内100 余家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聚焦“4×4”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领域的示范应用研究。



我的两会时间丨陈晓红委员: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

湖南政协云

今年的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对委员履职提出了新要求,这让我对未来履职充满信心和期待,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为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献计出力。

作为连任两届的全国政协委员,我始终立足本职,结合专业优势履职建言。今年,我将围绕算力经济、数智赋能、碳数融合创新等方面提交提案。

这些年来,我和团队持续开展数字经济下智慧社会的建设与治理研究,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科技创新最前沿,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湘江实验室是湖南强化算力支撑的重大创新平台,由我担任主任。我们努力瞄准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基础科学理论与前沿尖端技术发展趋势,持续集聚优秀高端人才、优质科技力量与创新资源,去年以来,湘江实验室布局实施了40余项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发布了7款原创产品,参与研发的万兴“天幕”大模型也在长沙发布。

湘江潮涌天地阔,科技奋楫报家国。未来,我和团队将继续攻坚克难,以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加速度。我也将继续立足政协舞台,发挥专业所长,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来源:湖南工商大学微信公众号;责编:刘颖;一审:万萍;二审:汪阳洁;三审:刘咏梅 王宗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