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8日,第八届中国演化经济学年会在我院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学术期刊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演化经济学与中国新型工业化”、“演化经济学的未来”两个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院副院长王宗润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王院长简单介绍了中南大学及商学院的基本情况,并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中国演化经济学年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贾根良教授代表年会致辞并做主题演讲。他在马克思机器大工业和科技革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是智能工业化理论,并指出资本的智能生产率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陈平教授对产能过剩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过剩产能是国际分工下规模经济竞争的必然产物,国际金融寡头制造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暴跌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西方经济学由于自身的缺陷,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孟捷教授从生产力一元决定论和有机生产方式变迁关系的视角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进行了重新诠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杨虎涛教授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进行了说明,并指出初始内外部条件的差异性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黄凯南教授从参与主体相互学习的角度研究了技术与制度共同演化的问题,指出两者的演化会通过影响参与主体的适应度而产生相互影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宋磊副教授则通过对学者路风有关中国式自主创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指出中国式自主创新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同时具有“找回生产”和“找回国家”两种传统。湖南师范大学欧阳峣教授则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技术创新道路进行了回顾,并指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出路在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许建康研究员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动的视角,阐述了马克思有关制度演变规律的研究。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刘汉民教授从海尔的案例出发,提出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组织变革呼唤新的企业理论产生。华南师范大学刘志铭教授则从广东的实践出发,研究了创新生态系统中政府角色定位问题。我院傅沂副教授在回顾了路径构造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三个维度分析了路径构造理论具备的演化经济学特征,为二者未来的进一步融合打下了基础。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刘刚副教授则把柔性生产的概念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之间”,并从生产方式联系性演化的视角提出了“集群柔性生产”的概念。

分会场的讨论分三个主题:新经济思想史演化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与中国新型工业化;演化经济学与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多位参会学者和学生进行了报告。会议期间,还进行了“学术期刊交流会”。《中国社会科学》等多个学术期刊的编辑与代表们就论文选题和投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据悉,第九届中国演化经济学年会将于2017年4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举行。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